射阳县新坍小学

类别 教育培训
电话 82862061
手机
传真
QQ
Email
负责人 (法人)
网站
地区 江苏省 盐城市 阜宁县
地址 射阳县新坍镇开元路
邮编
营业期限 0000-00-00 ~ 0000-00-00
企业简介


射阳县新坍小学创办于1920年9月,已有近百年办学历史,初名“崇雅四初”,为本地灶民纪念清乾隆年间进士、两淮盐运史卢见曾(字雅雨)而建立的“崇雅学堂”的分部。1999年,在射阳县教育局和新坍镇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整体搬迁,百年老校焕发新生机。 目前,学校在岗教职工68名,其中专任教师59名,大专以上学历49名,本科学历38名。学校有县级学科带头人1名、教坛新秀3人。在校生1278名,其中寄宿生410名,半膳生360名。校园占地面积24000多平方米,其中教学区占地12000平方米,运动区占地7000多平方米,生活区占地5000多平方米,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开;建筑面积4800多平方米,其中教学、办公用房3100平方米,宿舍楼1300多平方米,餐厅近400平方米。 学校本着“育人为本,创新为魂,诚信立教”的宗旨,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力求使所有学生开心,所有教师舒心,所有家长放心,将学校提升为“求知强能的学园、温馨和谐的家园、趣味无穷的乐园”,努力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已形成了“用法规管理学校,用创新经营学校,用品牌打造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在寄宿制管理、留守儿童教育、家庭教育培训和文明礼仪教育等方面成绩显著。 一、率先实施寄宿制,打造办学新特色 1999年,学校实施整体搬迁,异地重建,创全县先河,兴办寄宿制,先后投入300余万元建设起集住宿、餐饮、洗浴功能于一体的寄宿生生活服务中心。在实施寄宿制的过程中,我校各项建设均以高标准投入。学生食堂是盐城市A级食堂,“三分开,一方便”落到实处,从业人员“三证”齐全,保证了师生的健康与安全;餐厅宽敞、整洁、明亮,桌凳排放有序,令人赏心悦目;学生宿舍通风透光,安全舒适,有安全预警防报系统和消防设施,宿舍文化彰显学生个性;学生按标准住宿,一人一床,有专职生活教师陪宿。学校始终把寄宿生生活服务中心作为培养合格小公民文明素质的场所,通过规范管理,营造一种“中心是我家,一起爱护它”的氛围,培养学生文明礼貌、清洁卫生、尊重他人、自律自重、艰苦奋斗、与人协调相处的群体意识,收到良好的效果,形成了以学生“自我管理、自觉锻炼、自主学习、自由发展”为培养目标的寄宿制管理特色。2003年,独家承办射阳县第一届小学寄宿制管理现场会。2006年,学校成功创办成为盐城市寄宿制管理特色学校。 二、创办“留守儿童之家”,呵护留守儿童成长 2003年,我校针对留守儿童不断增加的现实,在全县中心小学率先创办起关爱留守儿童的专门机构——“留守儿童之家”。我校在教职员工中建立了“114”留守儿童帮扶制度,让每位教职员工都做“爱心老师”,帮扶一个寄宿留守儿童,每天与帮扶的寄宿留守儿童谈话一次,每周为帮扶的留守儿童检查辅导学业四次。2010年起,我校根据留守儿童不断增加的实际,将留守儿童单独编班,鼓励寄宿,实施班主任、任课老师和生活老师协同管理、关爱的工作机制,落实了班主任、任课老师和生活老师作为寄宿留守儿童的德育辅导员、学习辅导员、生活辅导员、安全督察员的四重责任,留守儿童得到了全天候关爱。班主任、任课老师和生活教师与留守儿童同吃同住,随时指导和照料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为留守儿童的自理、自能、自立、自强倾注了大量心血。 为使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关爱,我校将所有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做成电子档案放在学校网站,积极倡议和发动社会“五老”和有条件的学生家长点击电子档案,认领“**”,做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留守儿童的“爱心家长”,使之成为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保护人。全校所有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都得到了“爱心家长”的结对帮扶。家庭监护能力缺失的留守儿童已实现了在校有“爱心老师”帮教、在社区有“爱心人士”监护、在家庭有“爱心五老”共育、在假日有“爱心家长”关爱的学校、社会、家庭联动的协调教育机制。 2009年12月,原国家教育督导团副总督学、教育部关工委副主任郭振有,原国家督学、教育部关工委副主任李蒙恩,教育部关工委秘书长赵晖等领导莅临我校实地考察、观摩了我校“留守儿童之家”,并在我校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走访我校“留守儿童”家庭,细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现状,对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三、办好家长学校“周末班”,提升家长家教素质。 我校针对实际,采用周末预约家长到校参加培训的方式对家长开展系统的家庭教育,重点指导家长学会以思想品德为重点的道理灌输、以习惯养成为重点的生理关照、以人文关怀为重点的心理疏导。许多家长通过培训端正了教育思想,改变了过去**在父母面前只能唯命是从的教育观念,开始注意对**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也注意智力发展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校将提升“隔代家长”“**家长”等“临时家长”家教素质作为家教培训的一个重要方面抓细抓实。每月都要举办的“隔代家长”“**家长”培训班,帮助这些“临时家长”纠正对孙子辈溺爱、放任、过急、袒护、误导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科学的家教知识,为学生健康成长筑起又一道屏障。 2011年教师节,射阳县县委书记徐超等领导到我校慰问教师,我校的家长学校“周末班”的做法引起了徐超书记的兴趣。在听取了相关介绍后,徐超书记指出,开办家长学校,可以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家长通过学习,了解科学的教育方法,重视家庭教育,强化自身责任,能为**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徐超书记认为我校这种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工作态度值得肯定,家长学校“周末班”的办学模式值得在全县学习和推广。 四、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享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国,有着完备的礼仪知识和规范的体系。近一学年来,我校着力开展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礼仪知识,养成礼仪行为。我们让学生学习礼仪,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我们让学生实践礼议,让每个学生都广泛参与到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中去,在参与体验中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我们让学生展示礼仪,通过开展学生校园礼仪风采展示、征文和演讲比赛,讲身边发生的礼仪故事、争创文明礼仪先进班级和文明礼仪之星等活动,展现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的成果。我们让学生宣传礼仪,通过家长学校和培训文明礼仪宣传员,面向家庭、社会进行礼仪知识的宣传,营造小手拉大手,共创和谐文明社会的良好氛围。我们通过日常教育、学习、生活、集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体验、反思,使外部教育、环境影响逐步转化为学生内心自省、自励、变成自觉行为。讲文明、懂礼貌在校园蔚然成风。 在学校的发展征程中,我们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爱和支持。省教育厅原厅长王炳泰、副厅长祭加彦、副市长徐恒菊、谷家栋等省市领导都曾莅临我校视察工作。学校也在各级领导的检查指导和殷切期盼中得到发展,学校先后承担省“布局调整暨三新一亮”、“六有”建设、“校校通”现场会现场展示任务;学校近五年来相继被评为省“平安校园”“优秀家长学校”“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市“模范学校”“依法治校示范校”“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寄宿制管理特色学校”“绿色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先进集体”“家庭教育先进集体”,办学经验四次在省、市相关工作会议上交流。